踏進一個領域的過程,很快也很慢。
記得自己年紀滿小就開始打工,一直到準備升大學,自己考量之下決定念建教合作,在竹科當作業員,邊讀邊工作,離家很遠,多半是遇到沒課,與同事調班才能放長一點假,每每搭車來回就花掉了將近一天的時間。
那個日子長達5年,那時候的工作環境,前輩們很照顧,薪水也很優渥,日子真的過得輕鬆開心,只是突然某一天自己內心憧憬的夢想浮現眼前,毅然決定從一個不小的上市櫃公司離開。
陸陸續續做過幾份工作,享受著週休二日正常上班族的安逸薪水、平淡生活,可是那裡終究不是家,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好想放長假,回台東的時候哪都不去,在家睡到飽,吃媽媽煮的晚餐,逗弄家裡的小狗!
六年多前回到台東,依然朝九晚五,月初領薪水月底吃泡麵的日子。
「上班」這件事情有一種無形安全感,反正你知道做好分內工作,準時上下班,時間到了錢就到了,沒什麼不好,也說不上好。
直到那位僅止於知道彼此卻不認識的現在的老公兼同事出現,愛情呢!就是他喜歡的你剛好也喜歡,如果有幸成為夫妻,除了喜歡之外,生活就多了你不喜歡的,可能也會出現,然後就彼此磨合,吵了再和好😍說完我年輕歲月時期的攏落落長的過程,其實是想為現在自己總結一下。
「職業欄」一直是目前為止我還無法快速填寫的欄位,因為以前一直是勞健保掛在公司的「員工」,自然會有一個對應的專屬職業名稱。
可是自從和先生一起工作之後,再也沒有認真去想,我的職業別是什麼!他的太太、孩子的媽媽,這就是我。
直到我明白了,我想把先生的創作傳遞出去,是為了讓技術的存在被重視,讓更多人知道有人「做」這件事情才能把東西流傳下去。
然後我變成了公司的「負責人」,計畫課程的講師。我教過的孩子們從幼稚園到大學,我是一個「無照老師」,教的是課本外的東西,傳遞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美的文化如何存在,從你自己的手中也能創造一個實體的作品。
形式從琉璃珠、繩編、繪畫、拼貼,我想傳達的是很多東西是可以透過不同的型態存在著,但必須有人去做,如果沒有,再多的創新作法也都會隨著時間歸零,逐漸遺忘。

今天看著這張新園國小高校長側拍的教學照片有感而發,回想當時結婚前就鼓勵我創業的先生(我的創業是在他的琉璃珠工作室賣手沖咖啡跟餅乾😆),如果當時他沒有問我有沒有想做的事情,我可能現在還是在那個自以為的舒適圈裡慢慢活著!
現在一起工作,帶著學徒一枚,雖然團隊小小,但我們想傳遞的訊息一致,可能在工作時有碰撞,摩擦,甚至他們常常被我逼到一個吃飯還在講工作,又不得不回答我的狀態(最近到南投兩天一夜有逼自己放下手機,跟好友夫妻喝點小酒😊),但是我相信當時我期盼的技術推廣、傳遞,以及想讓孩子們體會實作這件事情,在種子灑下的那一刻,已經慢慢發芽。
未來如果能成大樹🌳,樹蔭下乘涼,再來回味這些甘苦,一定會有很多歡笑😊和感動眼淚💧!